6月11日下午,美女直播
组织近百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集中观看《周恩来回延安》和《音乐家》两部红色爱国教育影片。
《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追思回顾党的优良传统、奋斗历程的优秀影片,用浓重的笔墨、饱满的深情,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身患重病却依然挂念革命老区乡亲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故事,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影片《音乐家》讲述的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中得到哈萨克斯坦著名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家人的救助。冼星海在其生命的最后岁月,虽历经艰苦,却不忘初心,心系祖国,以音乐创作激励中哈人民抗击法西斯的故事。
此次观影活动,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旨在引导和激励学生深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革命风范,丰富党员学习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优秀影视作品鼓舞人心、激励奋进的特殊作用,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增强党员党性修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奋勇前进。
参加观影的同学纷纷被周总理关心人民、体察疾苦的一个个温情细节感动到流泪,也为冼星海先生心怀家国、刚毅坚韧的顽强品格和伟岸精神深深动容,并于影片结束后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言。
美女直播
学党支部预备党员安玮谈到:“知道冼星海源于他的作曲《黄河大合唱》,每当听到这首曲子都会倍感振奋激动,观看了《音乐家》,了解了冼星海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备受感动。作为一名音乐家,离家执行党的任务,却不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一道封锁的国界线,一本过期的证件,一场看不到希望的战争,生命显得多么的渺小,让人悲痛,痛恨战争的无情,也感慨不分国际的友谊。观后,内心翻涌不止,久久不能平复,黄河大合唱在脑中环绕。一个人最好的年华,最真挚的热爱,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榜样,亦是精神!”
大学生第一党支部党员兰惠晶谈到:“《周总理回延安》没有夸张谄媚的歌功颂德,也没有形式主义的渲染和烘托,我所看到的是一位久别故乡的老人回家的故事。枣园相片背后的一段段往事、清凉山深处那一位位牺牲的战友,时时牵动着周总理的心绪和精力。周总理接地气的勤俭和节约,对基层群众的关怀和牵挂,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情和感动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延安圣地,太多的精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必须要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1805班入党积极分子南琼说:“延安的小米饭是最香的,延安的小米饭养育了无数的革命者。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望着一寸寸土地,紧紧握着乡亲们的手,激动的说‘我回来了’。在周总理心中,延安是家,是故土,游子回乡,心情何其激动?我看到周总理重见故友那一幕,热泪盈眶。”
1804班入党积极分子于露:“在看这部《音乐家》之前,我只知道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这两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但却从来不曾想到原来有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首不朽的乐章之后,我被电影表达的情怀深深打动。看到冼星海在大雪纷飞中,坐在医院前的长椅上。隐隐知道,他怕是再也无法再抱小妮娜一次了,可还是暗暗希望,时间轴快点到1949吧,快点回到祖国吧。可事实却无法改变,很快就回来的爸爸,再也没能回来。想起曾经和室友一起去看科幻大片,无聊到睡着。当时,好友诧异的问,这样的动作大片都觉得无聊,到底怎样的大片才能带动情绪呢?当时的我,问了问自己,也找不到答案。现在我好像找到了答案,这样触动心灵,有格局,情怀的作品才是答案。”
1805班入党积极分子魏夕卜说:“今天的电影改变了我之前对红色影片的看法——这是曾经奋斗的热血,是曾经历史的记录。影片多次提及延安的小米饭,在我看来,小米饭不仅是农民辛勤耕耘的成果,也是击败国民党的见证,更是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未来的繁荣昌盛。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以共产党为荣,以国家为荣,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去忧虑食不饱寝不足,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学生会干部李雨萌说:“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一定要牢记前辈们经历的艰苦岁月、牢记那些为国家民族解放而奉献自己一生的民族英雄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那些为国家奉献的英雄们,我们要做到不仅仅是永远牢记他们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英雄们振兴中华的梦想。”
